JME学院青年科学家论坛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指导,《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主办,一年一度的重要学术活动。汇聚学界新锐,共话前沿科技,为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广阔平台。这场知识的盛宴将于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注册系统,完成信息填报和会议注册,请务必正确填写报名信息。 已完成注册的参会代表可登录微信小程序持续关注会议相关信息。
会议注册费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开具发票,微信小程序注册报名与缴费时,请同步提交开票信息与电子邮箱。 缴费成功后会务人员根据缴费确认结果与填报信息开具电子发票,并发送至预留邮箱。 开票内容为会议费。
刘长猛,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长期开展多能束熔丝并行增材制造控形控性机理与方法、控制系统与智能装备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国家重点领域基础科研重点项目等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01篇,Google学术总引用4000余次;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dit. Manuf.、J. Mater. Process. Techn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3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1项。成果应用于航天、船舶、兵器、航空等国防领域。
点阵结构是由杆件和节点组成的空间性周期结构,在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建筑等领域应用前期广阔。增材制造正在推动点阵结构的创新设计和大规模应用。其中,北京理工大学发展的多弧并行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可实现超大型金属点阵结构的低成本制造,形成了船舶轻质点阵夹芯板、海洋浮式平台钢板点阵混凝土以及类钢筋结构的增材制造技术能力,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具有结构自由设计和无人自动化制造等突出优势。相关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成果获得获全国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报道。
王迪,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金属增材制造工艺优化、装备开发与应用等研究工作,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和国家自然基金5项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2)、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2)、省专利奖银奖等,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0余件,专利转化20余件,参与增材制造国家标准制定15项。
粉末床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已应用于航空航天、3C精密零件、医疗植入体等复杂结构零件制造。针对高性能、高精度与大尺寸等研究趋势,团队联合某产业化公司在多材料、多激光、增减材、熔池监控等热点方向开展研究与装备开发。
朱明亮,华东理工大学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机械结构寿命与可靠性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重要科研支持项目和重点企业委托课题30余项,在大型构件的可靠焊接与长寿命评估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青年科技启明星”“曙光学者”和国家优青,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疲劳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和上海市现代设计法学会常务理事。
围绕增材制造点阵结构的多尺度损伤与断裂问题,开展了若干探索,主要包括:开展增材制造钛合金原位CT单轴拉伸实验,基于三维可视化方法实时监测内部缺陷长大与聚合行为,获得材料内部孔隙缺陷演化规律及交互作用行为;开展增材制造钛合金点阵结构工艺参数优化研究,建立了点阵结构尺寸与激光能量密度的关联模型,结合数字图像相关分析和GTN模型等研究点阵结构的损伤演化与断裂机制;开展增材制造钛合金点阵结构的疲劳实验,结合SWT模型分析点阵结构类型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
韩奇钢,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工程仿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等职务。长期从事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仿生设计及其多点成形柔性制造原理、工艺与装备研究工作,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本报告主要介绍团队在高性能纤维复材仿生设计与柔性制造方向研究工作进展,例如:发展的预测仿生纤维复材等效弹性常数的跨尺度计算方法、开发的仿生纤维复材等效力学性能跨尺度计算程序、创建的仿生纤维复材构件柔性成型方法、形成的柔性成型新技术装备,以及设计制造的多种新型仿生纤维复材构件及其在装备构件的应用例。
李好,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担任工业及系统工程系主任、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武汉市洪山区科协副主席(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图学学会微观几何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湖北省高层次人才计划。长期从事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与软件研究,发表专著2部、SCI论文7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担任《IET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副主编、《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编委、《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青年编委。相关成果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航工业、中国船舶的骨干企业取得成功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华为“火花奖”等奖励。
随着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高端装备的不断迭代发展,以运载火箭助推器尾段、航空发动机叶片、风机叶片等为代表的复杂曲面构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常存在超轻质、高承载、抗冲击的结构性能与功能需求。本报告面向复杂曲面构件的综合性能需求,探讨了典型曲面构型的共形参数化建模、多尺度优化设计、超材料填充的优化设计等理论和方法,实现了典型多尺度复杂曲面结构件及其填充材料微结构的建模-分析-优化过程。
鹿旭飞,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玛丽居里学者。主要从事高能束金属增材制造的形性协同调控及热-力-组织模拟研究。现任CJM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Advanced Manufacturing等多家国际期刊青年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增材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总他引超2000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军口科研项目等6项。
针对航空航天高性能难焊合金在激光增材制造中的开裂难题,基于原位热-力测量与数值模拟,揭示了超高温度梯度下内应力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复杂构件形变开裂的主导机制。提出结构约束优化与热累积协同调控的应力控制新策略,实现了难焊合金低应力、无裂纹的高质量增材制造,为空天动力高温部件的完整性制造提供新路径。
郑菁桦,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获得者。长期从事复杂构件轻量化成形及增材制造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项目、JKW重点项目课题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44篇,申请发明专利100余件,在LightMAT、ICTP等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7次。研发成果应用于阿斯顿马丁、空客A380等领域。
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是一种数字化、无模化工艺,层间结合性能是制约增材制件大范围应用的短板。本研究旨在通过激光、热压、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超声等方法提升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CF/PEEK)复合材料的层间粘结性能。对工艺参数进系统的研究与优化,并基于工艺结果形成了系列化短/连续纤维成型装备。
殷鸣,四川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增材制造与智能检测方面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中科院大类1区/TOP期刊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出版教材、专著2部;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和美国专利2项;入选四川省高层次人才计划,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四川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主要探讨面向增材制造的“功构一体化生成式主动进化设计”、“激光增材制造过程智能监测”两方面“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的研究。
方学伟,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型轻质合金构件电弧熔丝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加强计划重点课题等20余项。担任机械工程学报、AMF青年编委,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成果奖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产教融合创新大赛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人物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银奖。
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大型轻质高性能金属构件高效电弧熔丝增材制造方法开展研究,团队提出了能场辅助电弧熔丝增材应力变形、内部缺陷及力学性能同步调控新方法,阐明了缺陷抑制与性能提升机理,建立了高效应力变形仿真预测模型,完成了世界首件10m级重型运载火箭铝合金连接环的研制。开发了系列化电弧熔丝增/减材制造装备,在空天科技领域开展了应用验证。报告将对上述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赵沧,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专注于金属激光增材制造原位监测及成形理论,代表性成果发表在《科学》、《现代物理评论》、《物理评论X》、《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这些成果对增材制造微缺陷抑制、微结构调控、长寿命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被来自5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科研单位正面引用。曾获评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中国新锐科技人物突出成就奖等荣誉。受邀担任自然出版集团期刊《通讯-材料》编委。
由于孔洞、微裂纹等内部缺陷/微结构的存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等关键增材构件的抗疲劳性、服役可靠性面临挑战。自2019年回国工作以来,专注于金属激光增材制造原位监测及成形理论,深入研究了匙孔气泡缺陷、激光熔化模式等基础问题。在这次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关于熔化模式的工作。核心要点有三个:一、基于过程可视化的熔化模式定义更严谨、更具物理意义;二、基于稳态匙孔模式的增材制造更高效、稳健和可持续;三、从知识到生产,依赖于多物理模型、多信息转录及跨平台跨尺度过程计量的发展。
牛方勇,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青年骨干,担任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理事会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极端制造分会、增材制造技术分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增材制造分会委员;《极端制造》、《机械工程学报》、《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AMF)》等期刊青年编委。从事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方向研究,参编英文专著1部,发表SCI论文1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研究成果获2023年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24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等奖励。
围绕定向能量沉积(DED)增材制造金属构件组织致密化、晶粒细化等轴化调控需求,提出了基于同步塑性变形辅助的DED组织性能调控方法,开发了机械臂适用的同轴减振锤锻装置,在DED钢/铝/镁/钛/镍合金构件中获得了显著的组织致密化以及晶粒细化等轴化效果,实现了成形构件力学性能锻件级提升并有效降低各向异性,为DED技术在高性能承载构件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技术方案。
会议期间大连正值旅游高峰期,往返车票及酒店房源十分紧张,请参会代表提前规划行程,预订车票/航班及酒店房间,如需住宿,请在会议小程序的“酒店预订”模块中完成酒店预订。
论坛赞助单位、参展单位、支持媒体征集中,欢迎相关单位、机构、企业成为论坛赞助单位、参展单位、支持媒体。 请有意者与会议联系人联系。
JME学院是由《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2018年创建,以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为宗旨,努力探索学术传播服务新模式。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感谢关注我们!我们《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将努力为您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术媒体!
公司名称: 龙8国际
手 机: 13905188715
电 话: 0571-87859897
邮 箱: yanghan@163.com
地 址: 杭州市滨江区月明路66号浙水大厦A座